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潘公凯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动态】【雅昌快讯】潘公凯首次香港画廊个展亮相季丰轩 再论当代“笔墨视野”

2017-12-01 17:26:19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作者:
A-A+

  11月28日,潘公凯首次香港画廊个展“潘公凯的笔墨视野” 在香港季丰轩画廊举行开幕式,本次展览共展出最近三年创作的作品共30件,作品包括六米宽的巨幅水墨画、最新水墨系列作品及长六米的录像装置作品。

  

“潘公凯的笔墨视野”展览现场 嘉宾合影

  左起:季丰轩画廊董事 冯志光先生

香港艺术馆之友主席  利张锡龄女士 太平绅士

  季丰轩画廊创办人  季玉年女士

  美国马奎特大学美学教授、国际美学协会前主席  柯蒂斯·卡特博士

  艺术家  潘公凯先生

  香港城市大学校董会主席  胡晓明先生 银紫荆星章 太平绅士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 郭位教授

  香港大学博物馆学会主席 蔡刘月寰女士

“潘公凯的笔墨视野”展览现场 嘉宾合影  

左起:香港艺术馆之友主席  利张锡龄女士 太平绅士

  Folli Follie联合创办人 Mrs. Ketty Koutsolioutsos

  艺术家  潘公凯先生

  季丰轩画廊创办人  季玉年女士

  画廊入口的通道,就呈现了潘公凯著名的录像装置《融》,“我二十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就是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写意水墨,这个体系从文人画演变过来,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全球化背景中,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用?”潘公凯说,他也用自己的水墨影像装置作品《融》来做出解答。在这个录像装置中,潘公凯创作的一幅残荷水墨出现在影像中,顶部是一篇英文论文,是他在1993年的论文《论西方现代艺术的边界》,“这篇文章是关于艺术作品和现成物的边界问题。为什么要这样研究,实际上是想解决中国画的问题,从这个研究当中,我用理性和感性的方式把握了西方当代艺术的文化结构。”这篇文章在残荷的顶部,像雪一样融化,字母如雪片一样缓缓落下,甚至真的化成雪片落在残荷上。这件作品本身亦含有多重寓意,仅从画面上看,代表西方的英文字母如雪片般摧残着代表中国文化的残荷,他也这样解释,“雪融残荷的意象表明,中国文化的衰败,源于西方文化的渗透。但是,如果进一步体会,就会发现表面强势的西方文化,其实是匆匆过客,落在枯荷上的雪花在短暂停留后随即融化而消逝,而枯荷依然傲雪而立,最终被概念的不是枯荷而是雪花。”

 

 潘公凯先生 在展览开幕礼上致词

 

季玉年女士在开幕礼上致辞

  而从另一方面看,雪化作水、残荷零落成泥碾作尘,这水土似乎会滋养出新的一片生机。难怪李公明会评价,“融是最高境界,但是辩证我之为我是必须的。潘先生是靠什么,知觉和体验。要融入其中,这比我们以知识代替文化,以文化代替文明,恐怕这个知觉是更重要的介质。”而无论从潘公凯的水墨还是装置,“更强调未来学的面向”。

 

 “潘公凯的笔墨视野”展览现场布置

  谈及《论西方现代艺术的边界》这篇论文,潘公凯谈到自己当时赴海外研究西方当代艺术的时候,将日用品和艺术品的边界进行了梳理和界定,无意中回应了阿瑟·丹托关于“艺术与现实的差异”和汉斯·贝尔廷关于“艺术史终结”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日用品在不同语境下的“错构”,“错构”是事物或者人内部结构、与周围环境、存在时间上的非逻辑导致的错构、错置和错序,即错误的时空结构。以此提出艺术品的定义:艺术品是生活的一种非常态形式,其必要条件是:形式的错构+意义的孤离。

 “潘公凯的笔墨视野”展览现场布置

  潘公凯在中国画、美术理论、当代艺术、建筑设计四大领域建树丰硕。他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却又不受其规限。他对中西文化艺术及美学研究有着深厚热情,他提出的中西两大艺术体系“互补并存,双向深入”的学术主张。而潘公凯正是通过对“笔墨”的研究,找到另一种文化视角——中国文脉中的审美超越路径,从笔墨角度来回应世界性的当代艺术命题。在精神上的接续和“转念”,让笔墨有了更强的当代性。他举出一个著名的个案,将八大山人、潘天寿和自己的三幅《快雪时晴图》并置,八大山人这幅《快雪时晴图》创作于他65岁,倚树危石上大下小,摇摇欲坠。此时八大的艺术水准更趋成熟,造型极度夸张,物象特点和情感鲜明突出,构图更加简略奇突,用笔简洁凝重,墨色淋漓浑厚,形成朴茂雄奇的格调。潘天寿先生看到这幅作品后,创作了一幅山水作品,同样取名《快雪时晴图》,大胆使用焦墨来表现雪意。潘公凯自己的作品则以冬雪残荷为内容主体,同样以《快雪时晴图》为题,将残荷与雪景相应,在精神上接续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荒寒”这种独特而高级审美趣味,并力求在当代语境中重申其格调内核。这似乎就是中国画笔墨文化的魅力——同样以“快雪时晴”为题,三位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分别选取了截然不同的表现对象创作出形式风格完全不同的水墨艺术作品,却在精神追求上一脉相承,通过对荒寒中孕育的清冷孤寂的体味与表达,借以寄托自己高贵纯洁的精神品格。

  “潘公凯的笔墨视野”展览现场

  展览呈现了诸多以荷花为主题的大尺幅水墨作品,有的以清雅淡墨呈现细雨濛濛中的荷塘诗意,有的以浑厚焦墨劲笔书写出秋日残荷枯傲不调的精神意象。从这些作品中,观众可以明显看到潘公凯在创作中对于宿墨材料的偏好,使得其笔墨语言风格呈现出:下笔处墨色沉着,水晕散开,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两层,既有遒劲的行草书风骨,兼有墨气丰厚的兴味。通常来说,中国绘画的长卷,是三五好友徐徐展开,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曾评价潘公凯的长卷,“不是这样一点点展开,也不是这样俯视近观的,他提供的是在展览馆之内的站着欣赏的效果,我们在这样的距离上感受他艺术上的视觉冲击。”他认为,其中有八大的造型简洁,也有吴昌硕的线性表达,篆书里的中锋行笔形成了核心的架构性体现,同时也具有潘天寿概括的用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当代转化,因此他认为潘公凯是“当代大写意画向现代转型上的特别重要的艺术家”。

  展期将持续至2018年1月24日。

  “潘公凯的笔墨视野”展览作品赏析

  2010《仲夏之夢》180cm x 600cm

  2014《高秋图》98cm×180cm

  2014《清香图》138cm×204cm

  2015《冬雪》68cm×68cm

  2015《秋酣》68cm×68cm

  2016《秋硕》35cm×40.5cm

(作品及现场图片来自于季丰轩)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潘公凯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