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潘公凯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动态】【雅昌带你看展览第303期】潘公凯艺术展:弥散与生成

2014-03-29 03:04:18 来源:雅昌艺术网华东站作者:郭雯
A-A+

  【导言】2014年3月28日至5月4日,浙江美术馆推出大型展览“弥散与生成——潘公凯艺术展”。展览以研究和反思为目的,在“弥散”和“生成”这两个关键概念下,指向核心的问题意识,以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引发讨论。整个展览分为水墨画、装置、史论、和建筑四个板块呈现潘公凯近年的艺术创作和研究成果,并力求以富于诗性美感的视觉呈现方式,将观众带入他那鲜为人知、丰富而深邃的创作与研究世界。 

弥散与生成——潘公凯艺术展

潘公凯

“弥散与生成——潘公凯艺术展 展览现场

“弥散与生成——潘公凯艺术展 展览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潘公凯助理 杨杰

  【本期导览人】中央美术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潘公凯助理 杨杰

  杨杰:这次展览是潘公凯老师2014年综合性的艺术展,综合展示了他在水墨画、史论研究、建筑设计、装置艺术四个领域中研究和探索的成果。展览以“弥散与生成”为题,对应四个领域将展厅分为四个部分“笔墨与人格精神”、“自觉与四大主义”、“生成与营构”、“错构与转念”。“弥散与生成”是潘公凯对当今社会艺术在学术上的思考,充满了他个人宏观的问题意识,以及对当下诸多文化问题中的反思。他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呈现出碎片化、拼贴化、扁平化和通俗化的新文化艺术弥散景观。在这种景观中,“建构”成为文化上的重要责任。由此,通过展览他提出了自己的理念和对待文化的态度。在他的理念中,可以看出理想主义、完美主义的情怀,这也是知识分子典型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情怀。

 

2007《残荷铁铸图》 1200cm×900cm

弥散与生成——潘公凯艺术展 展厅现场

  《残荷铁铸图》创作于2007年,这幅作品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尺度非常宏大,高9米,宽12米。这幅画最重要的一点是展示了潘公凯在力求继承传统笔墨精髓的同时,将中国画进行现代化转化,展示当代人如何在当代展示的空间中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呈现。这里,最难的是把传统中国画中小笔小墨的放大,这种放大不仅在于尺寸变大,而是要保有笔墨的趣味和精道并放大。整个创作过程也非常考验人的心力和体力。因为尺度如此之大,只能把宣纸铺在地上画进行创作,就像站在茫茫的雪地里,完全看不到这幅画的全貌。要求创作者具有非常严谨的构图和非凡的宏观把控力,在笔墨、节奏运行上的难度要求很高。此外,由于潘公凯依然使用传统的毛笔,这是对体力要求非常高。画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每一笔、每一墨的运用,不能有丝毫悔改,下笔必须完成。连潘先生自己都说,画完都不知道整作品面貌。

2013《写西湖中所见》138cm×2484cm 水墨纸本 创作影像

2013《写西湖中所见》138cm×2484cm 水墨纸本 创作影像

  荷是潘公凯在创作上常见的题材,也充分说明了他对西湖的感情。这幅长卷有25米长,需要大约15个小时内完成,这期间潘公凯几乎没有任何休息,从早到晚一气呵成。在他创作这件作品的同时想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方式,用七台摄像机同时从空中俯拍,在他创作时同步摄影,记录下他整个创作的过程。因为笔墨的背后呈现了艺术家的心性和修养,用这种实时记录的方式可以看到潘公凯对笔墨的驾控能力,同时也能看到艺术家的格调、情怀、修养。而且以前几乎没有这样的展示方式,所以大家会觉得展览很新鲜、很直观。在这背后也可以看出潘公凯所怀揣的理想,他希望把笔墨传递给大家,让大家理解什么是中国画的笔墨,这也是这幅画重要的一点。

 

2013《融》综合材料装置 尺寸可变

  这件装置作品《融》曾在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展出。作品反映了潘公凯对于当今全球一体化下文化尤其是东方文化深层次的思考。作品由两部分组成,下半部分是墨荷的版画,上半部分是潘公凯90年代写的《论西方现代艺术的边界》英文版的投影。上半部分的文字像雪一样融化,落入下面的墨荷之中。关于这件作品,他本人没有作过多的阐释,而北京大学彭峰老师认为,这件作品很好地展示了潘公凯想表现东西方文化在近一百年来之间既有对抗又有交融的状况。纷纷飘落的文字代表了近现代西方“西学东渐”对东方文化的侵蚀和影响。这些雪花飘飘洋洋,非常强势,似乎要把残荷压垮摧毁。而这些残荷暗含了中国近现代文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呈现出看似衰败的景象,但这种衰败并没有导致消亡,残荷仍挺立其中。而这些雪花积累了一段时间后便会消融跌落在荷塘里。这说明不管西学如何东渐,反而会滋养着枯荷,意味着来年春天荷花会开得更艳,重新长出新芽。这也正是潘公凯所提出的“生长”,就像凤凰涅槃后的重新。当然,这是评论家对观念作品解读的一种可能性。但是我们从作品的形式上,也能感受到潘公凯诗意的情怀。

2013《坐忘之舟》综合材料装置 尺寸可变

  这件装置作品《坐忘之舟》的创作起源可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潘公凯还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便已经有创作这件作品的构思。在2008年,他把这件作品构思从美国带回来开始制作。这件作品展示的是,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个正在运行的驾驶舱,舱内摆了他的书桌,书桌上是他日常工作时用的文件、茶杯、笔等工具。整个飞行器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科幻、唯美,制作非常逼真,但里面的办公桌被错置于假装的飞行器之中,充满了矛盾。通过展示这样的矛盾,对于西方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的研究发现,西方艺术存在的重要原因是“错构”。用这一理论分析西方所有的作品都可以解释清楚。也正因为这一的“错构”理论,解决了阿瑟·丹托提出的艺术终结这个问题,他认为“错构”成为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这件作品并不是潘公凯特意创作的观念作品,而是想通过观念装置的实验,对西方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的思考,由此论证他的“错构”理论。

 

  中国南极科考站的方案模型

“营构与生成”展览现场

  这部分是“营构与生成”,展示了潘公凯的建筑设计。这件作品是潘公凯去年最新设计的中国南极科考站的方案模型。潘公凯说他自己对建筑设计非常有兴趣,但我们发现他不仅仅是有兴趣,而是真的对建筑领域中全勤的投入。从当年中国美术学院做院长时,就开始做实体建筑的设计,如潘天寿纪念馆、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路校舍的扩建到中央美术学院的扩建和美术馆的建设,一方面是他实质性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他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研究的过程。所以今天我们说潘公凯会做建筑设计,不是一种玩票,而是实实在在能够做出来,并且做出他独有的风格。

  南极科考站是潘公凯建筑才能的集中展现。他认为建筑应该跟当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风貌结合起来。他提出了“营构与生成”的建筑设计理念。所谓“营构”是说建筑要充分考虑实用功能和人对空间的利用是否符合人的需求,是否便利舒适。这针对当下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所呈现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反思。“生成”像是自然界生命体自然成长,它一定是适合这个环境,是环境从里面生长而成。他认为求新、求怪并不是建筑设计应有的价值取向。在他的建筑中并没有标签化的风格,在每一个不同的环境中,他根据环境的需要设计出与周围自然融合的建筑。

  过往的科考站采用集装箱改造的方式,但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建筑的外观、功能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次南极科考站的设计,潘公凯首先从色彩上考虑采用了中国红和黄色为主的调子,这两种色彩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在站体上又按功能分别进行了模块设计。整个站呈现出组团的关系,每个站之间又有连廊联系,既考虑到功能管理的便利,也考虑到安全性。某一个单体出现问题,还可以切断。同时在功能上又满足了多功能的使用和居住的舒适度。南极气候很恶劣,在南极工作的科研人员只能长期待在室内,所以在设计上尽可能把室内设计的丰富些,从而调节人的心态。整个站有点像科幻的宇宙飞船,一方面可能源自潘公凯的个人喜爱,但从造型上,我们可以看到它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条件,由于南极极寒极冻,风力非常强,这样的外形设计最能抗风抗压抗积雪。

 

出版文献

“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图鉴” 展厅现场

“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图鉴” 展厅现场

  这一部分展示了潘公凯在美术史论方面的成果,主要是围绕“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的课题研究展开,这一成果于2012年对外发布。展厅是“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的图鉴部分,也是课题研究的一部分。这一课题从1999年开始直到2012年完成,前后带领了好几届博士生共同研究,最终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这本80万字的专著。这是他很重要的美术理论建构。

  潘公凯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美术有着自己独立的发展历程,并不是像过去片面的认为中国是一味的跟随西方没有自己的现代艺术。现代艺术这个语汇本身是从西方来的。潘公凯所做的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研究,从中梳理出我们自己的艺术现代之路。在研究过程中,他引入了社科界、思想界非常重要的主题“现代性”,将“现代性”纳入到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中。从而最终得出结论,中国有自己的艺术发展过程。

  他将中国近现代美术归结为四大主义:传统主义、融合主义、西方主义和大众主义。这四方面贯穿了中国整个近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在每个阶段此消彼长的出现。在这一百多米的长卷图鉴中,可以看到中国近现代美术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知识分子对当下中国救亡图强过程中“自觉”的反应、“自觉”的选择。这种选择是被外界刺激以后,做出各自反应和的努力,并融入在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这样一代代人的努力最终构成了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历史。

  这个结论在当代史论研究中非常有价值,他的目标是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正名”。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是我们自生发展的历史,拥有自己的理论建构,而不是用西方的理论体系来研究说明。由此也展示了他所要阐释的“生成”,这是美术史论研究领域方面的“生成”。

  相关新闻:“弥散与生成”潘 公凯艺术展 反思中国当代文化艺术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潘公凯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